招商·财经第一服务链

大悟县获评2013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

发布时间:2013-12-17 15:32:27 来源:中国茶业网整理 作者:佚名

简介: 湖南岳阳市召开的第九届茶业经济年会上,大悟县成功获得“2013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殊荣。

    湖南岳阳市召开的第九届茶业经济年会上,大悟县成功获得“2013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殊荣。
 

        做大做强茶叶产业,有利于山场开发和农民增收,是产业扶贫开发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大悟县高度重视茶叶产业的发展,狠抓茶叶产业的发展规模,茶叶产业生产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民营业主投资茶叶产业更是热情高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最近,县统计局会同相关部门,就茶叶产业生产状况及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等问题,先后到有关乡镇、村组、茶叶生产企业、茶叶基地和部门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资源优势

  大悟地处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地带,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温差较大,多为酸性或微酸性砂壤土,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山场面积大,有种茶之传统,特别是主产地金鼓、黄站、三里、双桥等茶场,海拔均在600米以上,终年云雾缭绕,有独特的花岗岩风化沙质土壤,是生产名茶胜地。其品牌“金鼓露毫”、“黄站寿眉”、“柏园剑毫”、“双桥绿花”被载入《湖北名茶》、《中国茶中》、《名地名茶集锦》,因天然花香,丰富内含,且具有形直芽壮,色绿汤碧,滋味醇长之特点而多次荣获全国农业博览会及食品博览会奖项,享誉国内外。

  大悟绿茶叶脉细,肉质厚,矿物质丰富,茶素含量高,品质上乘。1983年以后,茶叶生产发展迅速,形成“有山必有茶,无山亦种茶”的生产格局,产量产质大幅度提高。现在,基本形成了东部以“大悟寿眉”、西北部以“双桥毛尖”、南部以“金鼓露毫”为主的三大茶叶生产基地,组建了大悟寿眉和金鼓露毫两大茶叶(集团)公司。据统计,近20年来,县内有13家茶场被评为省部级名优茶场,17个茶叶品牌先后44次获省级以上优质茶金奖:其中,获奖最多的品牌是“大悟寿眉”11次、“金鼓露毫”和“双桥毛尖”各9次,1998年中国国际名茶展览会上它们又被推荐为国际名茶。

  大悟现有茶园面积近13.84万亩,年产茶叶1311吨,注册商标4个,以金鼓露毫公司、寿眉公司、柏园茶场、双桥茶场等8大骨干茶场为主的茶叶生产企业争创了18个部、省优茶品牌。

  二、生产经营现状

  据调查,大悟县茶叶生产中民营业主投资茶叶产业起始于1992年,以个体大户盛荣华承包芳畈镇大悟山村红雾茶厂为标志。1998年,孝感客商严四毛承包三里城镇柏园村茶场,成立大悟天然绿色公司,拉开了县外客商在大悟县投资茶叶产业的序幕。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全县各地民间资本投资茶叶领域空前活跃,茶叶产业进入迅猛发展阶段。止目前,大悟县民营业主投资茶叶产业已达124家,涉及全县17个乡镇111个村,茶园面积11.96万亩。

  1、投资主体。按投资人地域分:县内投资者有103家,占83.06%;县外省内投资者有17家,占13.71%;省外投资者有4家,占3.23%。按投资人身份分:民营企业投资者10家,占8.06%;个体大户投资者93家,占75%。此外,县直机关单位(注:在统计上没有作特殊类型处理)投资者9家,占7.26%;县、乡离退休干部及干部家属投资者12家,占9.68%。从投资人注册的名称来看:成立公司的有13家,占10.48%;成立茶场(厂)的有101家,占81.46%;成立农庄的有9家,占7.26%;成立农产品合作社经营茶叶的1家,占0.8%。从土地流转形式来看:承包老茶园的有72家,占58.06%;租赁山场发展新茶园的有50家,占40.32%;买断村集体茶园的有2家,占1.62%。

  2、投资规模。民营业主投资茶叶产业,投资额度最少的为10万元,多的高达千万元;开发面积最少的100亩,多的达千亩以上。据统计,总投资额为7780万元,其中10—99万元的有84家,占67.75%,100—199万元的有23家,占18.55%;200—299万元的有13家,占10.48%,300—999万元的有3家,占2.42%;1000万元以上的有1家,为河南天源公司,占0.8%(综合性开发,其中部分为茶园)。在上述投资中,按业主经营面积统计,100—199亩的有38家,占30.65%;200—299亩的有39家,占31.44%;300—499亩的有25家,占20.16%;500—999亩的有20家,占16.13%;1000亩以上的有2家,占1.62%。

  3、运行状况。民营业主进入茶叶产业,自主投资、自主开发、自主管理、自主经营,呈现体制机制活、认证标志多、经济效益好的局面。他们采取“公司(茶厂)+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实行规模生产、集中加工、统一销售,企业块头日益壮大。他们在抓规模扩张的同时,注重以质取胜,创立了一批茶叶品牌,其中获有机茶认证的3家,分别为大悟寿眉茶叶有限公司(2007年12月已转制)生产的“大悟寿眉”、大悟绿业公司生产的“三兄绿茶”和三里天然绿色公司生产的“柏园龙井”、“柏园毛尖”;获绿色食品认证的3家,分别为湖北金鼓露毫茶叶集团有限公司(已承包)生产的“金鼓露毫”、吕王镇大岗村茶叶制作中心生产的“早春碧绿”和大悟县悟道茶叶合作社有限公司生产的“黄龙寺贡茶”;获无公害食品认证的4家,分别为悟峰茶厂生产的“大悟悟峰”、大别山茶叶公司生产的“大悟翠峰”、双桥茶场(已承包)生产的“双桥毛尖”和彭店青松岭茶厂生产的“青松剑眉”。

  三、生产效应状况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民营业主投资茶叶产业,对于促进茶叶产业发展、增加集体和农民的收入、促进乡风文明和优化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呈现出多赢局面。

  1、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

  (1)、增加了资本投入。民营业主发展茶业,不仅带来雄厚的资本,还激活了民间投资。在他们的主体运营和示范带动下,全县已逐步形成了以三里柏园、芳畈悟峰、城关双桥、新城长岭、夏店石咀、刘集喻家山、四姑韩相寺、彭店青松岭、河口邱岗、吕王车筒沟、黄站曾岗、宣化玄坛、丰店罗岗、高店寨鸡山为中心的3000-10000亩茶叶片区,并且这种势头越来越强劲。一些农民从业主经营茶叶中看到了希望,也纷纷利用责任山、责任地兴办茶园。

  (2)、提高了管理水平。民营业主采取精细管理,深抽槽、厚施肥、普整枝、广除杂、常补苗,做到“把茶园当田管,把茶树当秧护”,茶园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

  (3)、拓宽了信息渠道。民营业主通过种种渠道,为茶叶的发展获得及时有效的信息,实现了小茶农与大市场、小茶农与大社会的对接。通过网络查询信息、收看电视、阅读报刊、参观学习、专家指导等有效途径,掌握了茶叶生产新模式和新技术。

  (4)、增加了技术含量。在基地建设上,选择远离城镇、公路和无污染源的莲花山种植茶叶,并以家园肥、饼肥为主,配施一定量的茶业专用肥。在品种选择上,引进“福鼎大白”、“鄂茶1号”、“鄂茶5号”和 “安吉白茶”等国家优质品种,在栽培模式上,采用无性系良种茶苗种植技术并全部实行提水喷灌,在防虫治病上,推广频振灯、使用生物农药。

  (5)、广扩了销售网络。民营业主采取设立专卖店、建立销售窗口等方式并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多途径、多形式宣传推介大悟绿茶,有效提升了大悟绿茶的知名度,扩大了市场占有率。悟道茶叶公司2006年6月,在城关兴华路开设了“大悟绿茶”专营总店,集评茶、品茶、售茶为一体,当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初步显现出对大悟茶叶销售市场的拉动作用。随后,该公司又在孝感市建立了大悟绿茶专营店,还在北京、天津等地设立了茶叶销售窗口,为大悟县茶叶对外销售打下了基础。

  2、增加了村集体和财政收入。

  1998年以前,全县大部分茶园,特别是村级集体老茶园基地由于缺乏管理维护,老化荒芜,基本上处于低产量、低效益、无税收的状况。民营业主投资茶叶产业后,或承包、或租赁,村集体收入增加了,乡镇财政收入也增长了。2008年,三里城镇柏园村集体收入达30万元,其中仅“三里天然绿色公司”一家的承包费就达4万元,而1998年以前,该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据初步调查,2008年,全县村级集体茶叶收入近200万元,每年还将以5%的速度增长。据税务部门的统计,2008年,全县收取茶叶税收共计120余万元。

  3、增加了农民收入。

  茶叶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无论是老茶园的改造,还是新茶园的开发,无论是日常性管理,还是季节性采摘,都需要大量的劳动投入,这为当地农民就地打工提供了便利机会。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县民营业主投资茶叶产业用工20000余人,其中常年固定工500余人,临时季节工15000余人,农民务工年总收入达610万元,其中常年固定工人平均收入在8000元左右,临时季节工人平均收入在1100元左右。

  4、优化了生态环境,促进了乡风文明。

  民营业主投资茶叶产业,使得老化的茶园得到了改造,重新焕发了生机;荒芜的山场得到了开发,重新披上了绿装。茶树四季常绿,吸碳放氧,具有显著的净化环境作用;茶树生长繁茂,固土固沙,具有明显的保持水土效果;修剪好的茶树和管理好的茶园,整洁一致,是生态旅游的好去处。如今的柏园村,远远望去,满眼是茶园,形成了“山路盘山转,大片连小片,片片连成串,十里不断线”的规模,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四、存在的问题

  尽管民营业主投资茶叶产业,对于产业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等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但在他们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是茶园精细管理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不够普遍。绝大部分业主仍是采用茶籽直播的办法发展茶园,无性系茶园发展较少,优质品种缺少多样性,并且在整地、下肥、除草、套种以及茶园生态环境建设上离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二是制茶设施、设备和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各茶场尚无可以称得上规模化、标准化的制茶车间和相关配套设施,机构设备的应用既不够先进也不配套,许多制茶车间还停留在“作坊式”阶段。对制茶技术研究得少、引进得少,基本上没有成文的制茶标准可供遵循和把握。三是在茶业经营管理上集团作战、共同提高的意识不浓。不少业主投资热情较高,但单兵作战的倾向比较明显,缺少“合作创大业,抱团打天下”的精神,在“大悟绿茶”证明商标的应用上不规范,也不普遍,狭隘思想和保守主义比较突出。等等。

  五、生产发展建议

  茶叶产业是大悟县委、县政府“四大板块一小区”农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之一,是“富民强县”的重大工程。这一工程自“挖基下脚”到“高楼耸立”,需要全县上下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奋斗。茶业与工业有所不同,它投资大、周期长、环节多、见效慢,但产业一经形成、壮大,势必对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民收入具有极大的促动作用。当前,如何抢抓机遇、顺势而上,使茶业“干有方向、学有榜样、动有力量”,特建议如下:

  1、必须坚持以民营业主为茶业发展主体的思路不动摇。大悟县茶业起步较早,解放后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便集中兴建了不少茶园,其规模和水平与英山县相比基本上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后来,在发展的过程中,我县茶业却一步一步再一步地落后于英山。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在于我们的投入主体缺乏生机,管理机制缺乏活力。长期以来,既使是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的一段时期内,我县茶业发展依然是以镇办茶场、村办茶场和部分农民自建茶园为主。虽然,镇办茶场和部分村办茶场也有过辉煌红火的时期,但由于它在所有制和经营机制上的先天不足,致使它必然是阶段性的红火。政府以大量的支农贷款和扶贫资金盼它“一只葫芦结天大”,而它依然“无可耐何花落去”,或是“强撑时日度余年”。农民,虽然具有较强的生产活力,但他们在茶业发展中却显得势单力薄。因为,我县农民绝大部分缺少资本积累,除了拥有土地和自身劳力这两个简单的生产要素外,其他重要的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管理、经营等等,在他们身上无法得到有效配置。近几年,大悟县民营业主投资茶叶产业的实践证明,大悟县茶业的发展,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充分依靠和发挥民营业主的力量。通过业主开发,不仅可以解决茶业发展中大量的资金投入问题,而且可以提升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从而调整优化大悟县茶叶产业结构,提高茶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以业主的发展可以带动农民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变化。因此,全县上下必须坚持以民营业主作为茶业发展主体的思路不动摇,推动全县茶业更好更快发展。

  2、必须对茶业发展实行有效的引导和扶持。一是制定和落实产业发展规划。2003年,大悟县委以悟发[2003]14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的意见》,2007年,大悟县政府以悟政发[2007]13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这是关于发展茶叶产业的两个重要文件。相关部门要在抓好两个文件落实的基础上,拿出我县茶业发展的近、中、长期规划,特别是要制订“科技兴茶”的战略和措施,使大悟县茶业不仅要赶上先进地区,而且要超过先进地区。二是充分发挥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茶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在茶业发展的中观和微观层面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发挥得好,大悟县茶业便会蓬勃兴盛,其作用发挥得不够,茶业依然会暮气沉沉。近几年,大悟县农业局和大悟县茶业协会作出了较大努力,也正因为如此,大悟县茶业发展才会有今天的局面。但与大悟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和广大茶农的期盼相比,其作用的发挥仍显不够。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技术领导、技术指导和经营管理组织的力量薄弱,使不少业主和茶农兴办茶业的高度热情有可能因为上述因素而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较好的经营效果。三是注重茶文化的研究和宣传。茶文化是茶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和“添加剂”。据《孝感县志》、《黄安县志》、《礼山县志》、《罗山县志》记载,清光绪末年,大悟境内就开始种植茶叶,并且在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有地域特色的茶文化。如吕王城一带便有“晨起一杯茶,媳妇敬婆妈”的习俗,宣化店镇玄坛村一带流传着“要想百事顺、以茶敬观音”的民谚等等。当前,有关部门应在着手收集、整理传统茶文化遗产的同时,注重研究传统茶文化与大悟民俗文化、大悟名人文化、大悟红色文化的关系,实现四者之间的融合与繁荣,从而促进全县茶业的大发展。四是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因为龙头企业不是孤立的,它是和一个产业以及产业内的广大农民紧密相连的,它与广大农民构成了赢亏共同体,所以湖北省委提出了“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口号,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当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传统的思维方式,利用各种政策放手支持各种经济组织的龙头企业,不论其成份如何,做到“谁有能力谁坐庄”、“谁先发展支持谁”。五是切实优化发展环境。对茶业发展在环境上要做到宽松、和谐,相关部门要及时协调解决困难,执收执罚部门要规范执法行为,杜绝“三乱”发生,营造起重商、亲商、惠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六是做好茶叶专业市场和制茶中心的规划与建设。随着大悟县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这项工作应尽快纳入议事日程和办事日程。

  3、必须大力发展和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据调查,全县茶园面积中,有50%左右为农户的零星茶园,他们的管理水平低、制作技术低、把握市场的能力低。要壮大茶叶产业,就要将处于分散状态的农民组织起来,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这是全国农业发展的指导方针之一,也是我县茶业发展应把握的基本纲领。当前,有关部门应下真功夫,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把茶叶企业和广大茶农组织起来,组建不同类型的茶叶专业合作社,共同提高茶业发展水平。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充分体现“民办、民营、民管、民受益”原则,淡化“官办”或“半官半民”的行政色彩,防止走“政企合一”的老路。同时,要注重发挥合作组织及其内部成员的作用,防止有其名无其实现象的发生。

  4、必须完善土地流转的有关政策。今后一个时期,民营业主栽茶制茶乃至发展其他经济作物将会呈现更为活跃的态势。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以山场为主的土地流转问题。如何既促进产业的发展,又保护好农民的利益,是各级党委、政府应特别重视的问题。产业的发展必然要有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而土地的规模经营又不能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因为产业发展的受益者应包含广大的农民,而不能只是少数业主。因此,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大报告:“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精神为指导,在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同时,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土地流转政策和措施,使全县各地在土地流转中涉及的价格、方式、程序、年限、违约责任等方面有一个共同遵守的尺度和规范,从而使土地流转市场“活而不乱、管而不死”,促进茶叶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责任编辑:张永霞】
分享到:

本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亚太茶业网,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亚太茶业网”。

2、本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并非出于本网故意,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会加以更正,转载文章信息未经亚太茶业网证实,仅供参考。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拨打本网站线:400-668-3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