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财经第一服务链

(视频.中篇)邓时海:普洱茶所承载的文化之美

——普洱茶第一人

发布时间:2016-09-12 16:35:51 来源:亚太茶业网原创 作者:钟晓丹

简介:理想是否能照进现实?当下普洱茶的消费市场真相又是如何? 探寻符合普洱茶市场发展规律的良策。请看本刊专访近代”普洱茶第一人“邓时海教授。

  中国茶业全媒体   一直以来,享有中国“普洱茶第一人”、“普洱茶王”等美誉的邓时海教授,似一座高峰,给茶友和业内更多是神秘。百闻不如一见,近日,我们赶赴广东中山,看望前辈良师之余,也就当下普洱茶的热点及发展,口口相传地请邓时海教授释疑解惑。

  【本刊视频采访邓时海】

  为何独选“冷”凤庆

  我们好奇,为何十年前,邓时海教授不选择其他热门茶山,而选择当时并不被重视的“凤庆”。

  对此,邓教授告诉我们,翻开普洱茶历史,你会发现,早期它不叫普洱茶,叫云茶。汉朝已开始有茶马古道,凤庆有一棵距今3200年的茶祖,而3200年以前,云南的茶就是贡茶。汉朝最好的茶在益州(今滇池),唐朝时,好茶延伸到思茅(今普洱市),明朝则是大理,当时徐霞客也到过凤庆,清朝末年则到了易武。现在所有号级茶、印记茶、易武茶,民国初年六大茶山均是普洱茶的板块。

  一颗茶树种下去,即使这块土地没有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但一两百年后,土壤的养分逐渐流失,特别是现在人们用化学肥料,很多土壤的营养无法复原,茶树所需的养分则逐渐不足。慢慢地,这片土地的茶树会没落,优质普洱的板块则不断移动。比如2000年以来最贵的茶叶是在班章,已经离开了六大茶山板块。

  2003年后,云南南边的普洱茶已经被带动起来,或许邓时海觉得“亏欠”了西边,于是进入凤庆,并于2006年做出第一批“福禄圆茶”,随后每年做一些,邓时海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像宋聘号那样,做一些能给普洱茶历史留下印迹的系列普洱茶。将来人们喝到当年的普洱茶时,可推想到30年或40年前的号级茶,为现代普洱茶搭建一个桥梁。

凤庆3200年树龄锦绣茶祖

  图:凤庆3200年树龄锦绣茶祖

  多做熟茶 市场良性发展

  邓时海在《普洱茶续》提出“喝熟茶、品老茶、藏生茶”,他指出要让普洱茶市场正常健康发展,熟茶应该占80%,并把它消耗,留下20%的空间做生茶,让它慢慢变老茶。然而,现实却刚好相反。

  普洱茶是21世纪的健康饮料。普洱茶菁具有几百种有益人体的多酚类物质。经过发酵与陈化的熟普和陈年普洱,多酚类转化出很多独特有益物质,如茶多糖,被称为癌症杀手; 茶褐素,是肠胃的清道夫; 陈老普洱有抑止神经噪音的物质,所以能使人安神。特别是时间较长的陈老普洱会有行气功能。有许多的茶多酚经过发酵转化后,对人健康很有益处。

  清朝宫廷有规范“夏喝龙井,冬饮普洱”,邓时海则建议“晌午喝新茶,下午饮普洱”。所以,天天喝新鲜茶与普洱茶,才能得到“完美喝茶人生”。这种正确而健康的喝茶人生,除了茶界努力的推广,当然更要结合媒体的宣传推广和普及。

邓时海:普洱茶所承载的文化之美——普洱茶第一人  茶艺真谛“泡好茶”

  茶的历史,是整个中华文化的缩影。最早在诗经里有一句话“有女如荼”,那时已隐喻茶比美女人更美。茶到汉朝之后发展为一种艺术形式,如三国的儒茶,“ 茶礼”传到韩国; 唐朝的禅茶,“茶道”传到日本。明朝后,慢慢回归到道家茶事的精神,“卫生自然泡好茶 ”,讲究真与静的道家思想。

  现在的茶事核心精神是多元的,儒茶“请上坐泡好茶”,展现了伦理精神。禅茶“吃茶去”,引导出禅悟精神。道茶 “曲水流觞”,表露出逍遥精神。可从各种茶事中参悟到思想和人生。艺术需要把思想拉宽,普洱茶能有今天的地位,除了它在艺术层次里拉得很宽,更重要是因为有了“老”,将艺术思想拉得深远,不是其它一般茶事所能及的 !

  茶的史学家通常所说的是茶马古道,更多的是边销茶,其实边销茶都是低档次的普洱茶。饮用时多是加入多样其它配料,如:加酥油、糖、奶等。却不知还有一条销售运送精品普洱茶的“官马大道 ”,这些精品普洱一般供应宫廷以及官马大道上的富贵人家,如,红楼梦里“女儿茶” 就是普洱茶。邓时海总结,最好的茶事,就是 “卫生自然泡好茶 ”!

邓时海:普洱茶所承载的文化之美——普洱茶第一人  普洱,文化深远的陈老艺术

  邓时海说,普洱茶的“老”是深远艺术,茶艺使文化广大深远。 “未被《茶经》收录,普洱茶学者耿耿于怀 ”,其实是“陆习之遗憾”。普洱型制代表了古之传统“龙团凤饼”,陆先生独漏了普洱。深与远是中华文化之最美,陆先生又漏了,普洱是文化深远的陈老艺术。

  “本来文化历史流长,广博而深远,也不是一人所能齐之,吾辈尚需努力呀!”(文稿/ 钟晓丹)


  编注:《说普洱-本刊专访邓时海》第三篇,近日刊发,敬请关注。

  策划:【中国茶业】全媒体

  原创:亚太茶业内参

  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管理员】
分享到:

本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亚太茶业网,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亚太茶业网”。

2、本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并非出于本网故意,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会加以更正,转载文章信息未经亚太茶业网证实,仅供参考。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拨打本网站线:400-668-3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