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财经第一服务链

茶科普 :茶树的“姿色”,你了解几分?(上)

发布时间:2022-03-16 19:09:44 来源:中国茶叶学会 作者:中国茶叶学会

简介:依据茶树主干分枝部位的不同,茶树的树形可以分为灌木、小乔木、乔木3种类型。

茶树形态丰富多样。完整的一株茶树可以分为地上和地下两个部分。 

茶树的地上部分为树冠,包括茎、芽、叶、花、果实等;地下部分为根系,由众多长短不同、粗细各异的根组成。

依据茶树主干分枝部位的不同,茶树的树形可以分为灌木、小乔木、乔木3种类型。

茶树树型(陈林波提供)

灌木型茶树植株低矮,由植株基部开始分枝,无明显主干,分枝密,主要分布于我国中部、东部与北部茶区。

小乔木型茶树植株较高大,分枝部位离地面较近,由植株基部至中部主干明显,分枝较稀,主要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的茶区。

乔木型茶树植株一般高大,分枝部位高,由植株基部至顶部主干明显,枝叶稀疏。乔木型茶树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华南地区。

依据茶树主干分枝角度的不同,茶树的树冠可以分为直立、半披张和披张3种。

茶树的主要器官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依据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进行划分,茶树的根、茎、叶为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在特定条件下,根、茎、叶也具有一定的繁殖性。具体来说,如下:

茶树的根由主根、侧根、吸收根和根毛组成。

依据生长部位的不同,可以将根分为定根和不定根。茶树的主根及各级侧根称为定根,而从茎等位置生长出的根,因无固定生长部位,所以称为不定根。


主根和侧根寿命长,一般呈棕灰色或红棕色,主要作用为固定茶树、输送吸收的水分和养分至地上部分,以及贮藏合成的有机养分。

吸收根具有吸收水分、无机盐及少量二氧化碳的作用,通常寿命较短,少数未死亡的吸收根可以发育为侧根。

茶树根系具有向肥性、向湿性及向土壤阻力小的方向生长等特性,在土壤中分布的范围和深度,因树龄、品种、种植方式、种植密度、环境条件和农艺措施等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

主根的生长较快,达到一定树龄后,主根生长慢于侧根,由侧根向四周水平方向延伸,具体分布与耕作方法紧密相关。

茶树根系

茶树根系的分布和生长情况是制定茶园施肥、耕作及灌溉等管理措施的主要依据。

茶树的茎是连接茶树根、叶、花、果等器官的轴状结构。

着生叶片的未成熟茎称为新梢。茶树嫩茎柔软,着生茸毛,表皮为青绿色,随着发育转变为浅黄色并逐渐木质化,待成熟时呈现红棕色,此时着生叶片的成熟茎即为枝条。

茶树枝条依生长位置与作用不同可分为主干和侧枝,侧枝依粗细和作用不同可进一步分为骨干枝和细枝。

茎的尖端为芽。芽依据生长部位不同有顶芽、腋芽之分。顶芽位于枝条的顶部,腋芽生长于枝条和叶片间的夹角处。

生长在茶树茎、根及根颈处等非叶腋部位的芽称为不定芽。依据性质,芽可分为花芽和叶芽。花芽分化为花,而叶芽则会成长为新梢。当新梢养分不足时,顶芽停止生长形成驻芽,属于休眠芽的一种。

茶树芽

与休眠芽相对的是生长芽。芽表面被茸毛覆盖,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并能起到御寒的作用。茸毛多少与品种、季节和生态环境等有关,一般而言,茸毛多是茶树鲜叶幼嫩、品种优良的标志之一。

茶树的叶片依据分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鳞片、鱼叶和真叶。

鳞片为幼叶的变态,不具叶柄,质地较硬,表面有茸毛和蜡质,能够降低茶芽的蒸腾失水,并起到保护幼芽、免受病虫入侵等作用。鳞片一般会在芽生长的过程中脱落。

鱼叶为发育不完全的叶片,叶形多为倒卵形,叶缘一般无锯齿或仅前端略有锯齿,侧脉不明显,叶尖圆钝。

真叶是茶树发育完全的叶片,分幼叶、成叶和老叶。茶树真叶由叶柄、叶基、主脉、叶缘、侧脉、叶片、叶尖等部分组成。茶树叶缘有锯齿,一般16——32对,是鉴别真假茶的重要依据之一。

茶树叶片

叶片单叶互生,侧脉沿主脉分出,与主脉成约45?角向叶缘伸展,并在侧脉2/3处弯曲与下一条侧脉相连,形成网状结构。

叶面有平滑、隆起之分,隆起表明叶片侧脉之间的叶肉生长旺盛。

叶片形状有近圆形、椭圆形、长椭圆形、卵圆形和披针形,其中以椭圆形和长椭圆形居多。分为急尖、渐尖、钝尖与圆尖等。

茶树叶尖

茶树成熟叶色常绿,依据绿的程度不同,有淡绿、绿、深绿等;有少数变异品种的新梢叶色呈现黄或紫红等颜色,例如光照敏感型白化茶品种黄金芽,紫娟等。

茶树叶片大小根据定型叶的叶面积大小进行划分,叶面积的计算公式为:

叶面积(平方厘米)=叶长(厘米)×叶宽(厘米)×0.7(系数)

叶面积≥60平方厘米属特大叶,叶面积40——60平方厘米属大叶,叶面积20——40平方厘米属中叶,叶面积≤20平方厘米属小叶,相应的,茶树品种分别为特大叶种、大叶种、中叶种及小叶种。

茶树叶片的形状、大小、颜色、叶尖的形状等都可作为品种区分的依据。

不同叶面积大小的叶片

未完……下一期为大家介绍茶树的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审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陈亮研究员


【责任编辑:管理员】
分享到:

本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亚太茶业网,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亚太茶业网”。

2、本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并非出于本网故意,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会加以更正,转载文章信息未经亚太茶业网证实,仅供参考。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拨打本网站线:400-668-3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