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财经第一服务链

茶王之乡---勐海

发布时间:2014-03-12 10:09:28 来源:勐海县茶叶局 作者:钱胜华

简介:勐海,傣语为“勇敢者居住的地方”!是雨林天堂西双版纳的一个县。在551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世世代代居住着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只分雨季和旱季,是最适宜居住的地方,是西双版纳的春城,是世界上五个长寿带之一!勐海是国际上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之一,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

   勐海,傣语为“勇敢者居住的地方”!是雨林天堂西双版纳的一个县。在551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世世代代居住着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只分雨季和旱季,是最适宜居住的地方,是西双版纳的春城,是世界上五个长寿带之一!勐海是国际上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之一,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

  千百年来,各少数民族人民视茶为“上通天神,下接地府”的灵性之物,涉及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医药等各个方面,人们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祭祀拜神、人际交流、走亲访友等等,都少不了茶。在漫长的种茶、饮茶、贸茶等茶事活动中,各民族的制茶工艺、饮茶习俗彼此渗透、相互学习、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饮茶习俗和民族茶文化。爱茶、用茶、敬茶、祭茶,也成为内涵丰富的普洱茶文化的重要元素。少数民族的茶艺、茶俗是受特殊的地理与社会环境、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而形成。

  1、布朗族

  布朗族是最早种茶、制茶、喝茶的古濮人的后裔,约从唐朝时就居住在勐海。“土罐茶”是其民族最传统的制茶方式之一:就是用土罐煮,一般不喝“头道茶”,需倒掉再把开水蓄满,凑近火塘再烧开致泡沫四溢,这时刮去浮沫倒入土碗、主人与客人就可以细细品尝。

  布朗族是勐海的四个世居民族之一,其一生都离不开茶。“酸茶”是布朗族颠覆性的创作:就是采摘茶树老叶蒸熟,放在阴凉干燥通风处10天自然发酵,再装入竹筒内压紧后用笋叶封死竹筒口,约一个月后即可。酸茶直接入口嚼细咽下不需沏泡,具有解渴、提神、化脂消积、健胃等功能。

  2、拉祜族

  烤茶和火焯茶是拉祜族一脉相承的古老而普遍的饮茶方法,此饮茶方法与火结缘,一改翩翩君子的温婉作风,茶变得“刚烈”起来,浸透着拉祜族这个“猎虎民族”果敢刚硬的性格。

  “竹筒茶”则是拉祜族最具代表的传统饮茶方法,喝竹筒茶一定要在野外,挥别了—天的辛苦劳作,砍上—节甜竹或香竹用竹腔装入茶和泉水,用火煮沸数分钟、待水稍凉后就着竹筒慢慢品饮、这样的煮茶、饮茶方式,尽显浓郁而厚重的乡俗气息!

  3、哈尼族

  哈尼族勐海的四个世居民族之一,有最早的从开辟茶园、选择茶种、培育茶苗、茶园管理、制茶、喝茶、以茶祭神的茶道体系。其日常生活与茶息息相关,有“可以一日不吃饭,但不可一日不喝茶,不得喝茶头会疼”的古语。

  茶叶在哈尼语为“诺博”,传说在古时候一个哈尼小伙邀请全寨子的人吃豹子肉,在树下烧了一锅水、忽然一阵大风把树叶刮落到锅中,开水变成了绿黄色,哈尼人尝后顿时觉得清香爽口、苦后回甘、甚解口渴,从此对这种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称为“诺博”(即茶叶),便从此开始种植和利用。传统的“嗄汤帕节”、“茶王节”、“打秋节”等都是用茶招待客人,用茶祭祖。

  4、傣族

  傣家族也有制作“竹筒茶”的习惯,即是用竹筒来装茶,茶叶填满竹筒,舂紧为止,便于储存。待喝茶时剖开竹筒取出圆柱型的茶叶,掰少许放入碗中冲泡、慢慢品饮、这样的茶既有竹子的清香,又有茶叶的芳香,非常可口,尽显浓郁而厚重的乡俗气息!

【责任编辑:莫锦玲】
分享到:

本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亚太茶业网,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亚太茶业网”。

2、本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并非出于本网故意,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会加以更正,转载文章信息未经亚太茶业网证实,仅供参考。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拨打本网站线:400-668-3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