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财经第一服务链

知识 | 武夷岩茶:岩岩有茶,茶各有名

发布时间:2021-09-07 18:02:26 来源:亚太茶业公众号 作者:佚名

简介:一山之精粹融进一碗浅浅茶汤,茶,是四时物候的结晶。在这里,喝好茶,是最普通不过的事情。

    茶树倚山岩而植,是为岩茶。

  《茶经》中写道:“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说明土壤与茶叶品质的密切关系。武夷山70平方公里的岩茶产区群峰相连、峡谷纵横。当地人介绍岩茶的分布称“山场”,好茶不仅需要好的品质,更需要山场赋予他的风土精华。“三坑两涧”最为出名,因坑涧里的小气候为茶树生长提供了最适宜的光温水气,造就出岩茶中的上品。根据生长条件不同,武夷岩茶有正岩、半岩、洲茶之分。

稿定素材-3046296

  武夷茶最早的文字记载在唐朝。那时,武夷岩茶以研膏茶的形式出现。后来由研膏茶发展而为蜡面茶。宋朝时,上贡朝廷的龙团凤饼诞生。南宋,武夷山成为理学名山,讲学、斗茶、品茗,以文论道,极一时之盛,茶事兴旺。元代武夷山设立了焙局、御茶园。清康熙年间,开始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欧洲人曾把它作为中国茶叶的总称。

  近现代,武夷岩茶的发展从第一产业跨越向第三产业,由单纯的茶叶加工制品向茶文化、茶旅游迈进。1999年,武夷山戴上了“双世遗”的桂冠,伴随着武夷山旅游的发展和以“大红袍”为核心的茶文化推广,武夷岩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品质魅力,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掀起一股武夷岩茶热。

  究竟是什么使武夷岩茶走出山野?武夷岩茶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魅力呢?

  从制作工艺上说,武夷岩茶属乌龙茶范畴,工序繁复,耗费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还要求做茶师傅的技艺必须老练精湛。其中最关键的工序是做青和焙火。

  技艺精湛的制茶师傅深知“看天做青,看青做青”的真意。“青”指的是从茶园里刚采摘下来的叶子。在武夷山的正岩区,清晨的露水刚干透,茶农们就背着篓子开始手工采摘,走过山路运下山,整个过程必须又快又稳,茶青到了制茶车间立即开始制作,一刻钟耽误不得。做青,是形成乌龙茶品质特征的关键工艺。全过程由摇青和静置发酵交替进行组成。摇青——茶青叶片不断摩擦碰撞,叶边缘受损,颜色加深,氧化后呈现出绿叶红镶边的状态。静置——茶青内含物逐渐氧化转变,散发出自然的花果香。焙火是岩茶精制的工艺中耗时最长的,有电焙和炭焙。正岩核心产区的手工茶大多采取炭焙。通过焙火可以去掉青味和苦涩味,达到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七泡之后仍有余香的特点——岩茶风骨如是。

  从品种花色来说,武夷岩茶品种繁多,各具特色。无性系茶树品种有水仙、肉桂、奇兰等。有性繁殖茶树群种俗称“菜茶”,其成品称为奇种,产于正岩的称“正岩奇种”。在正岩奇种中选出来品质特优的茶树,单独采制称为“名枞”。名枞中的佼佼者首推“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这四大名枞。

  大红袍,为武夷岩茶四大名枞之首,素有“茶中之王”的美誉。大红袍母树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的悬岩峭壁上,由于日照短,昼夜温差大,特殊的生长环境造就了大红袍独特的品质。大红袍很耐泡,就算冲泡七、八次香味仍然还存在。

  白鸡冠,叶色呈淡绿,嫩叶浅绿微黄,叶面开展,春稍顶芽微弯,茸毫显露似鸡冠。这也是白鸡冠名称之由来。制成茶叶后,色泽米黄中带着乳白,汤色橙黄明亮,饮用此茶后齿颊留香,神清目明。

  铁罗汉,武夷最早的名枞。清代郭柏苍《闽产录异》(1886年)记载:"铁罗汉、坠柳条,皆宋树,又仅止一株,年产少许。"制成茶叶后,外形紧结,颜色呈青褐色,较为油润,带着天然的花香,香气比较细腻和含蓄,滋味醇厚甘爽,茶汤金黄明亮,叶底软亮显红边。

  水金龟,产自于武夷山区牛栏坑社葛寨峰下的半崖上,茶叶浓密,闪光的模样犹如金龟,因此得名。叶片鲜绿中带点红,滋味甘甜无涩味,香气高扬。

  都说,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肉桂、水仙,作为武夷岩茶的两大当家品种,近年愈发势头旺盛。肉桂不仅仅具有武夷茶的传统滋味特征,更以其持久的香味受人们的喜爱,成为当今武夷岩茶的“新贵”。在几年来举办的全国名茶评比中,肉桂茶多次荣获金奖,倍受推崇。水仙属于半乔木型的,叶片大而肥厚,是武夷山的传统名茶,内质香气浓郁清淳,如幽兰意蕴悠长。滋味甘清爽口,汤色浓艳,叶片肥嫩明净。老枞水仙树龄30-50年不等,“老枞味”明显,岩韵烈,香气中等,汤色金黄,橙黄。滋味甘滑甜爽,极耐泡。

  喝茶养生是众所周知的道理。武夷岩茶所含的矿物质微量元素丰富,如钾、锌、硒的含量较多。1847年罗莱特在茶叶中发现“单宁”(儿茶素)并从武夷岩茶中分离出“武夷酸”。1861年哈斯惠茨证实武夷酸乃是没食子酸、草酸、单宁和槲皮黄质等的混合物。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曾有“百病之药”美誉。

  从一片茶叶到一个产业,武夷岩茶和武夷山自然风光一起走向世界。改革开放后,茶叶市场低迷,许多茶农放弃做茶,转投他业。直到1999年武夷山摘下双世遗桂冠,越来越多人踏足钟灵毓秀的宝地,让武夷岩茶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迎来了春天。

  文化,是“茶韵”的底气。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术”作为唯一的茶叶类项目,跻身中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武夷山市政府斥资1.9亿元建成一座集中展示、介绍武夷茶知识的茶博园。同时建成第一个数字化的茶文化旅游体验中心。同年,武夷山首次举办茶博会。2010年,全国首个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拉开帷幕。

稿定素材-12856629

  “海西”战略提出之后,福建省委、省政府大力扶持茶产业发展,促进茶文化繁荣,带动起包括武夷岩茶在内的整个福建茶产业。在2005年至2010年的5年间,武夷山的涉茶产值从4亿元到8亿元,茶已成为武夷山带动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现在一说起大红袍、肉桂等,人家就知道那是好茶。武夷岩茶名气越来越大,喝的人越来越多。”茶商感慨地说。如今,武夷岩茶已获批首批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可以预见,武夷岩茶巅峰未过,又迎新峰。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行走在武夷山的岩茶核心产区,山路曲折迂回,淙淙的流水声滋润心田,一时间真有“山中一日,世上千年”之感。一山之精粹融进一碗浅浅茶汤,茶,是四时物候的结晶。在这里,喝好茶,是最普通不过的事情。

  文章来源武夷山茶产业,版权归原作者!

  图来源稿定素材授权

  图文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后台删除

640


【责任编辑:管理员】
分享到:

本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站原创”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亚太茶业网,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亚太茶业网”。

2、本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并非出于本网故意,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会加以更正,转载文章信息未经亚太茶业网证实,仅供参考。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拨打本网站线:400-668-3836